商丘翻译公司 商丘翻译公司 商丘翻译公司
123

筑牢乡村“盛宴”安全“防火墙” 破解食品安全“最后一公里”

商丘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 推行“六位一体”监管模式,我市农村集体聚餐卫生环境大为改善。 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执法人员对虞城县沙集乡大刘楼村农家庭院聚餐人员进行现场监督、询问。 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执法人员对村协管员、信息员进行指导。 通过有效的监管模式,我市农村集体聚餐参与人员都采取带证上岗。

  核心提示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农村集体聚餐是诱发农村食品安全事故的最大隐患,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近年来,全国上下把食品安全提上重要议程,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为切实破解这一难题,我市以精准扶贫、美丽新村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深入调研、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等措施,通过实行“政府主导、部门管理、行业自律、市场运作、村民自治、四级联动”六位一体的社会共治管理模式,不断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管控,尝试破解食品安全“最后一公里”难题。

  7月12日,河南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现场会在虞城召开,国家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领导,以及开封、洛阳、安阳、鹤壁、新乡等市和部分省直管县(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人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全国都在摸索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大背景下,这是一次对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探索会,也是一次展示我市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成功经验的推广示范会,意义重大。

  目前,我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已先后被《人民日报·民生周刊》、《农民日报》、《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国内数十家媒体报道,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本报记者专门深入采访,深度调查我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

  商丘,是商人、商品、商业发源地,素有“三商之源”和“华商之都”之美誉,更是餐饮文化的发源地。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奠定了商丘博大精深的烹饪文化。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宰相,被誉为“烹饪鼻祖”的伊尹,逝后就葬于虞城县店集乡,伊尹祠见证了历史。

  作为河南的“东大门”,商丘是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被称为“豫东粮仓”,农业人口622万人,占总人口的70.2%。换句话说,商丘的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工作是事关新农村建设大局、社会和谐稳定、党和政府形象的民生系统工程,是食品安全隐患突出、事故(事件)频发的重点环节,更是食品安全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农村群体性聚餐活动面广、量大,如何保障就餐者的饮食安全,有效防范农村集体聚餐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历来是食药监部门的工作重点。在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模式可参考的情况下,在省食药监局和商丘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我市相关部门创新工作模式,探索“六位一体”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实现了保障群众舌尖上安全的目标,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食品采购、存储和加工过程中,我们始终坚决保证食品安全,在做菜时把菜加工好、加工熟,并且做好菜品的冷藏保管工作,让前来参加农家宴的客人满意,让主家放心。”作为虞城县利民镇远近闻名的农家宴“总厨”谢战修,长期以来,他按照食药监部门的严格要求,时刻关注农家宴的食品安全工作,使得他成为村民操办农家宴的首选人。由于他责任心强、威望高,近来又被推选为利民镇农村集体聚餐厨师协会会长。

  监管空白

  农村集体聚餐饮食安全曾是“没娘的孩子”

  “吃大桌”,曾是农村人最美好的回忆。由于传统风俗习惯,农村家庭自办宴席现象在豫东农村比较普遍,凡遇婚丧嫁娶或乔迁、祝寿、孩子升学等情况,都要举办规模大小不一的家庭宴席,大部分都是聘请厨师在家里筹办。

  在生活贫困的年代,能吃上一顿丰富的农家宴,有鱼有肉,确实令人非常向往。当然,对于农家宴的监管可谓一片空白,没有具体的责任监管部门,没人管、没法管成为普遍现象,被农村群众形象地称为“没娘的孩子”。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聚餐宴席规模不断扩大,从几桌到几十桌不等。但是,农村集体聚餐活动受生活水平和传统习惯因素影响,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如:加工场所简陋、卫生条件差、清洗消毒设施缺乏,食用原材料采购重价廉、轻质量,采购渠道复杂,“三无”食品、假冒伪劣或过期不合格食品混杂,餐厨的操作人员没有经过健康体检和培训,食品安全意识淡漠,加工操作不规范等等。

  确实,记者多方调查发现,由于农村集体聚餐桌数较多,并大部分在家中举办,使本来就不宽敞的加工烹调场所显得更为紧张。为了满足来客饮食需要,不得不提前制作熟食,带来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农村家庭自办宴席过程中,大多是在空地上临时搭棚使用,电线乱拉乱扯、油锅乱搭乱建。因农村卫生经济条件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食用病死动物肉类、熟食制品、菌类、海产品等,同时在消防、用电方面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加之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均为家宴举办方临时邀请当地的土厨师或亲朋好友全权负责宴席的办理,加工制作程序简单,基本无有效的卫生清洗消毒和存储设施。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是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农村地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商丘市政府食安办主任、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马索义介绍,近年来,虽然国家、省不断加大对集体聚餐的监管力度,但由于量大、面广等多方面因素,全国各地群体性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在深刻认识加强农村集体聚餐监管迫切性的同时,我市通过深入调研,强化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管控,积极探索“六位一体”监管新路径。

  六位一体

  破解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难题

  “刚刚接到申请,虞城县利民镇张楼村张国堂7月9日为儿子举办婚宴,150人的规模,明天安排当地食药监所工作人员前去检查指导……”7月3日下午,商丘市食药监局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值班室内,大屏幕上显示最新的农村集体聚餐申请信息,值班人员立即把相关情况分发给当地食药监部门。

  在利民镇食品药品监管所,透过电子视频技术管理平台,记者可以实时看到“百姓食堂”内,厨师杨纪明正带领团队清洗消毒、切配烹饪制作百日宴的情况,透过几个监控镜头的不断切换,集体聚餐的整个环节呈现在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农村集体聚餐的全程跟踪管理。

  这是我市食药监部门投资数百万元建立的食品安全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全市食药监系统的监管信息全部在此系统内显示,并可以直接管理到村、户,真正实现了横到边、纵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2015年12月25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2014年8月28日,河南省政府食品安全办、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近年来,国家和省接连出台相关文件意见,把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当作重中之重。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工作,商丘走在了前面。其实,2014年7月29日,商丘市政府食安办就印发《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聚餐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2015年10月9日,商丘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商丘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实施细则》,不断加强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的管理,防控食品安全风险,保护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政府主导,部门管理,行业自律,市场运作,村民自治,四级联动”的“六位一体”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督模式应运而生。

  2016年以来,商丘市食药监局按照《国务院食安办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要求,履职尽责,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基层监管队伍,“六位一体”监管模式更加成熟。

  为了确保集体聚餐这种形式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商丘市食药监局将眼光盯在市场上。虞城县食药监局局长徐艺华介绍,为此,食药监部门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聚餐厨师保险制度,采取地方政府补贴和保险公司奖励等多种形式,对农村集体聚餐承办者、农村厨师实行保险,分摊农村厨师风险,保障集体聚餐举办者、承办者、农村厨师及用餐人员等各方利益。

  扎起“篱笆”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监管平台

  “农村集体聚餐监管有效延伸了监管触角,推动食品药品监管关口前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隐患,进一步完善了基层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集体聚餐环境,切实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谈及“六位一体”监管模式,商丘市政府食安办主任、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马索义介绍,针对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从保护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我市食药监管部门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和细则,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服务部门的监管职责,确定了经营者的安全责任,对有效保障农村食品安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扎起篱笆、戴上“笼头”。

  在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我市创新工作方法,推行电子视频技术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聚餐监管机制,全面加强和提升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工作水平,保障农民饮食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

  7月15日,记者在商丘食药监局农村集体聚餐监管信息化平台看到,农村集体聚餐登记、备案、清洗消毒、切配烹饪、现场指导等情况,通过电子监控设备实时显示在电子信息管理平台上,实现了对农村集体聚餐的全程跟踪管理。在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中,信息员能用移动终端随机上传各类信息,实现四级监管平台的“可视化”。

  “为了老百姓的饮食安全,我们投入再多的钱也要做,这是最大的民生问题,通过推广效果来看,老百姓既节省了钱又保障了聚餐安全,还是非常满意的。”利民镇党委书记荣敢介绍,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三农”指示,确保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是食品安全链的终端,是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更是各级政府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与此同时,我市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聚餐星级考评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厨师协会行业自律作用,对农村集体聚餐组织者(红白理事会)、经办人(经纪人)、具体实施者(厨师)实行星级管理和考评机制。对规范备案、登记、申报程序,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事件)的给予奖励,在保险金额上给予优惠。对在检查、指导过程中发现未进行健康检查、未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未按食品安全规范操作、因食品安全把关不严和操作不规范而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事件)的农村厨师,实施“黑榜”公布。将星级管理和考评结果在网络上和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平台上公示,让农村集体聚餐举办者从中择优选用。

  在切实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我市还进一步丰富农村集体聚餐形式。设立固定场所和厨师团队,有资质的厨师团队可以使用任何固定场所;推进大型餐饮公司托管业务发展,承接农村集体聚餐,自带炊具、餐具入户承办宴席。围绕保障农村集体聚餐者饮食安全这一主线,通过程序办理、落实责任、控制过程、规范应急、宣传引导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扎起集体聚餐饮食安全“篱笆”。

  延伸阅读

  食品“最安全”还需“更安全”

  □ 张海英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国君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上表示,由于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越来越严,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的阶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期待也在不断上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也在不断严格,所以,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

  对于“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的阶段”这一观点,一些人认为,如今不合格食品时有发现,怎能认为“最安全”?还有些人认为,这种观点容易让监管者思想麻痹,不利于食品安全监管。

  不可否认,如今的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严峻,但相比过去而言,当前应该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的阶段。理由如下:

  其一,法律法规及标准是历史上最完善的时候。比如,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去年已实施;有专家认为“中国婴幼儿奶粉标准是全球最严的”。吸取了以往教训的法律及标准,为食品“最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相比过去在进步。过去多年,“九龙治水”式的监管体制被认为是食品安全事件高发的重要原因。如今,部分地方已经实行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三合一”或“多合一”,整合建立市场监管部门,理顺了管理体制;更多地方则明确各个部门监管责任,防止责任交叉,或建立联合监管体制,这都是一种进步。其三,公众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舆论监督越来越完善,也在倒逼食品安全监管越来越严。如今,人们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吃得更好更安全。公众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也对促进食品标准、监管不断升级起到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相比过去是最完善的时候。

  不过,当前食品“最安全”离“更安全”还有距离。比如,我国出口食品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9.9%以上,但国内食品合格率只有95%、96%左右。再如,各级食药监部门每次抽检都会发现一些不合格食品,农村及城乡接合部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不少。

  不久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多个问题,如“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种植养殖环节存在风险隐患”“基层监管执法能力薄弱”“部门之间配合有待统筹协调”等,从这些问题来说,我们还应该追求食品“更安全”。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7430389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